1、蔚来固态电池供应商卫蓝新能源获小米、华为约5亿元投资
11月26日,有媒体报道称,蔚来半固态电池供应商卫蓝新能源将获得来自小米集团、华为等战略机构的投资,该项目估值50亿人民币,获得投资额约5亿元。该报道还提到,据消息人士透露,华为、小米集团和顺为资本在8月已经签字,决定投资卫蓝新能源。目前,小米方面已经进入交割程序。
2、宁德时代或与阿根廷能源公司YPF在阿根廷建合资企业,共同开发锂资源
据外媒报道,阿根廷国有能源公司YPF正努力进军该国蓬勃发展的锂行业。11月25日,YPF公司会见了中国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的高管,双方讨论了成为“战略合作伙伴”的计划。YPF主要专注于该国大型Vaca Muerta页岩地层的石油和天然气项目,不过它也开始涉足锂矿领域。他补充说,YPF正在阿根廷Jujuy、Salta和Catamarca等可能存在锂矿的地区进行勘探,并将寻求投资者帮助开发这些锂矿。
3、特斯拉德国工厂12月将开始投产:明年上半年最多生产3万辆
据报道,特斯拉将于12月开始在德国启动生产业务,预计将在2022年上半年最多生产3万辆汽车。这一生产计划本来应该在7月启动,但由于该公司没有及时获得环评证书而推迟。当地监管者预计将在几天内授予特斯拉必要的许可。柏林附近的特斯拉超级工厂已经完成了5辆Model Y的生产工作,但并非在生产线上完成。明年1月,组装线将开始以每周1000辆汽车的速度生产,并逐步增加产量。
4、吉利科技集团西南总部落户重庆,计划在重庆涪陵区投建12GWh动力电池项目
11月26日,吉利科技集团分别与两江新区、涪陵区签署合作协议,加速在渝布局。根据协议,吉利科技集团将在重庆设立西南总部,同步设立创新研究院,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并与重庆市政府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和产业生态进行产融孵化,共同推动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时,吉利科技还将在涪陵区投资建设12GWh动力电池项目。
5、小米汽车正式落户北京经开区,将分两期建设年产量30万辆整车工厂
11月27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小米科技正式签订《合作协议》,自此,关于小米汽车总部选址尘埃落定。根据协议,小米汽车项目将建设小米汽车总部基地和销售总部、研发总部,将分两期建设年产量30万辆的整车工厂,其中一期和二期产能分别为15万辆,预计2024年首车将下线并实现量产
6、恩捷股份固态电解质涂层隔膜项目落户江苏溧阳,总投资13亿元
2021年11月26日,上海恩捷、卫蓝新能源、天目先导与江苏省溧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正式签订了《恩捷固态电解质涂层隔膜项目投资协议》。上海恩捷、卫蓝新能源、天目先导将在江苏溧阳合资设立项目公司,建设恩捷固态电解质涂层隔膜项目,项目总投资13亿元,共同合作研发及生产固态电解质涂层隔膜及特种定制涂层隔膜。项目公司的成立将进一步推动公司与卫蓝新能源、天目先导的深度合作,融合各方在技术、制造、工艺、产品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优势,在半固态及固态锂离子电池领域共同研发,积极推动产业技术革新。
7、固态电池初创公司QuantumScape提前实现固态电池目标:可承受住800次充电循环
固态电池初创公司QuantumScape 于本月早些时候宣布,其2021年的固态电池目标已提前实现。据悉,该电池能够承受住800次的充电循环,相当于驾驶24万英里。QuantumScape的10层电池单元原型在经历800次循环(100%的放电深度)后,在1C-1C电流(1小时充电/1小时放电)、25℃的温度、3.4个大气压的条件下仍保持了80%以上的初始容量。
8、贤丰控股拟与贝特瑞、丰盈智投成立合资公司,投建年产5万吨高镍前驱体项目
11月26日,贤丰控股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与贝特瑞、丰盈智投成立合资公司从事三元前驱体业务,合资公司拟建立年产5万吨高镍三元正极前驱体生产线,贤丰控股持股60%。贤丰控股主营业务为微细漆包线业务和兽用疫苗业务,此次布局将新增高镍三元前驱体业务,打造新的业绩增长引擎。
9、韩国铜箔制造商SKC拟投资超9000亿韩元于波兰建设年产5万吨铜箔工厂
当地时间11月18日,韩国SKC与旗下铜箔制造投资公司SK nexillis及波兰当局在波兰Stalowa Wola市共同签署投资协议。SKC将投资9000多亿韩元,用于在该市电子移动(E-Mobility)产业园区建设铜箔生产设施,建成后年生产能力将达5万吨。该工厂将于明年上半年破土动工,最快于2024年开始商业生产。
10、新能源车难以实现“脱碳”,车企如何应对产品全周期碳追溯
为了应对产品全周期碳追溯,各国相继开展对汽车使用全生命的周期管理。欧盟要求自2024年7月1日起,进入欧洲市场的工业和电动汽车电池的制造商必须提供碳足迹证明,到2025年每一辆出口到欧盟的汽车需核算发布其生命周期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各大车企也将“减碳”的措施应用到了供应链、原材料、生产等环节。在生产制造环节,为实现2045年所有工厂及办公设施的零碳排放,起亚计划于2040年完成全球工厂向可再生能源转换,并计划短期内在韩国、美国、中国、印度工厂的生产设施中引入太阳能发电系统;供应链企业也在快马加鞭进行布局,2021年,德国大陆轮胎表示,已率先将碳减排范围拓展到全产业链,包括原材料采购、供应链、生产、使用乃至回收环节。对于中国车企和供应链企业来说,除了大力布局新能源汽车外,全供应链减碳、脱碳也亟待重视。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总裁梁锐表示,动力电池企业将面临六大挑战,其中的两大挑战便是国外碳足迹和回收政策以及客户提出的减碳和回收要求。